第1946章  妇科男医生官场笔记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2/3) 目录 下一页(2/3)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99xs.win/41972/1946.html

出的领袖。

据庙内石碑记载,崇祯年间,张献忠带领部队经过梓潼,率众到此祭祖,指着文昌大帝说:‘此吾祖也,吾祖助我’,‘你姓张,咱老子也姓张,咱们联个宗吧。如果我能够获胜,就当为你重修庙宇。’后来张献中攻陷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于是,发银五万两,役夫数千,兴修大庙,金碧辉煌,题为‘天圣神祠’;立诗碑,张献忠亲题诗刻石。增塑张亚子及其全家像,追尊文昌为太祖高皇帝,遂以文昌庙为张献忠家庙。大西王张献忠死后,当地人为寄托怀念之情,于七曲山风洞楼上,为他塑像,绿袍金脸,甚为威武,香火不绝三百余年。

后来,乾隆初年此庙曾经遭地方官毁像,其后,又有人重塑张献忠像,但又被官方捣毁。几经反复,先今的塑像,是近年才重塑的。梓潼人出于对大西王的崇敬,称七曲山张献忠家庙曰太庙,为遮避耳目,又称大庙。梓潼人曾于清初组成叫‘国噜子’的农民起义队伍,年年假借神会,聚集拜谒张献忠像,祈求冥佑,实际效法张献忠为榜样造反,形成川楚白莲教农民起义的一支。

据说,清代两百多年中,川北农民起义绵延不绝,根源之一竟然是出于张献忠形象鼓舞。人们对张献忠的英雄崇拜可见一斑。所以,读历史书不能完全相信历史书,话是人说的,书是人写的。人有立场、有感情,说的话和写的书自然也有立场和感情。清朝的史书会说张献忠的好话吗?不能。

清朝统治者能承认是清军屠戮四川吗?不能!那,张献忠自然就成了替罪羊。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一个抗清民族英雄,直到现在还被很多人误解。这真是令人可叹啊。”

他讲得非常是生动,而且论据充分,我和吴部长听了后都不住叹息。

老爷子又道:“我还查阅过资料,那些资料充分显示了一点,那就是传说中的张献忠的那位部下根本就不曾到过我们江南省。所以,这个传言也应该是清朝统治者的谣言无疑了。”

我点头道:“那,您的意思是说,这座寺庙首先是存在的,只不过不是在明末而是在明初的时候就被焚毁的。是这样吧?”

他说道:“ 是这样。不过这座寺庙的衰落却有很长的一个过程。以至于到了现在那地方才变得毫无痕迹。”

我顿时再次升起兴趣来,“那么,您觉得这座寺庙最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被焚毁的呢?”

他回答道:“朱元璋死后,传位给了他的皇太孙朱允炆,也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建文帝。后来朱允炆的叔叔朱棣起兵造反成功,朱允炆下落不明”

我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您的意思是说,这座庙其实是朱允炆的藏身住处?可朱允炆的下落问题直到现在都还是个迷,而且据史书记载,这座庙当时的香火非常的旺盛,这可不大合乎逻辑。”

他说道:“根据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燕军破城而入时,朱允炆欲拔刀自尽,少监王钺在侧拦住说:陛下不可轻生,从前太祖驾崩前曾留有一个箱子,并说‘子孙若有大难,可开箱一视,自有方法’。

朱允炆即命王钺取箱,片刻后有太监四人扛一箱入殿,箱子的四围俱用铁皮包裹,连锁心内也灌生铁。王钺取了铁锥,将箱敲开,里面藏着度牒三张,以及袈裟僧帽僧鞋等物,并有剃刀一柄,白银十锭,及一张纸,纸中写着:允炆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出行,薄暮可会集神乐观西房。朱允炆叹息道:天命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太监立即取出剃刀,给朱允炆剃发。

朱允炆脱了衣冠,披上袈裟,藏好度牒;一面命纵火焚宫。顿时火光熊熊,把金碧辉煌的皇宫,烧为灰烬。皇后马氏,投火自尽,妃嫔多半焚死。朱允炆痛哭一场,麾衣出走。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朱允炆佝偻先出,其余亦鱼贯出门。门外正好有一艘小船,船中有一道士,呼朱允炆乘舟,并叩首称万岁。

道士说:昨夜梦见高皇帝,命臣来此守候。流亡诸人遂乘舟而去。这是个十分离奇的传说,流传很广。如今,在西南数省留有不少有关朱允炆的遗址和传说。据说是朱允炆避难贵州金竺时,也就是现今的贵州广顺,还作了一首诗: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我认为这首诗颇为符合朱允炆身份。

虽然无法证实朱允炆是否真的流亡道西南一带,但其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朱棣在大火中找到了两具尸体,当作是朱允炆与皇后马氏下葬,但其实他内心深处,也对朱允炆的死很怀疑。朱棣曾经派户科给事中胡濙,配上认识朱允炆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武当道士张三丰的名义,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打探朱允炆的下落。”

我说道:“是不是因为这座庙的名字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呢?龙隐寺,意思就是皇帝隐藏在这地方嘛。”

老爷子却摇头道:“那倒不是。这座庙以前叫悬崖寺。被焚毁多年后有人重建了它,那时候才取名叫龙隐寺的。这也说明了重建寺庙的人知道当时住在里面的人是谁。不过建文帝的事情毕竟是明朝各代皇帝非常忌讳的一件事,所以这座庙也就慢慢地衰落下去了,或者说是被官府强制性


第1946章(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