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部分  圈套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2/4) 目录 下一页(2/4)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99xs.win/56071/305.html

批罪犯,但是拐卖儿童的犯罪活动却无法根治,原因有许多:一是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落后的封建思想比较顽固,买方市场需求旺盛;二是高额利润诱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三是作案风险小,破案难度大;四是法律不到位,打击处理还存在盲区。建议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铲除拐卖儿童犯罪滋生的土壤……常雨泽把他打拐的心得都写在案卷里,汇报给公安部打拐办的领导,他希望打拐行动不仅仅是一阵风,风过后这种罪恶仍然春风吹又生,他希望能从根子上铲除这种罪恶存在的土壤,让这片贫瘠落后的土地尽开文明之花。因为摸排案件的需要,常雨泽这段时间没少深入归德周边各省市的乡村调查,因为拐卖妇女儿童的案件主要发生在这些落后乡村。其中,他还到阜阳市摸排过案件,这里就有张锋的老家,阜阳市下辖县的一个小村庄。这里同属黄泛区,有大致相同的乡音和风土,交通方便,经济却欠发达。对于广大农村来说,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或经商了,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在家里,有的更是举家迁到城里,形成一个个的空心村。村子里的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爸妈的爱抚和教管,许多小孩子性格发育多有缺陷。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进程,村里小孩子的失学率很高,许多农村孩子都没有心思在学校慢慢熬时间,早日出门打工挣钱才是正道,即便辛苦努力浪费十多年的时间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最后还不是一样要出去打工吗?不能否认,学习文化不仅会开启人的智力,更会提升人的文明程度,落后的乡村只会带来愚昧和贫穷。或许就是这样落后的乡村才造就张锋这样卑劣的小人,那该是多么落后的“乡村文明”才能培养出他这样忘恩负义的品性来。不过,这个小子是从小被人拐卖出来的,还不能确定他的出生地到底在哪里,更不知道他是如何被人拐走的,或者是他自己不小心走丢的,或者是因为家里穷被亲生父母卖掉的?如果他是被人拐卖的,对他的亲生父母来说是此生最惨痛的事情;如果他是被亲生父母卖掉的,对他来说则是此生最惨痛的事情。不管什么原因,从小被人拐卖肯定会造成他的性格缺陷。这样的人从小就缺乏父母亲情关爱,缺乏教养,长大成人后自然就容易道德沦丧,俗语说“有人生没人养的孩子”大概就是说象张锋之流吧。

常雨泽开始诅咒当年那个拐卖张锋的人贩子了,如果不是他拐卖了张锋,或许今天就不会有这样一个狼心狗肺的小人。如果抓到这个人贩子,他得好好审讯他,问他当年怎么会那么有眼光,从茫茫人海里一把就抓住了这个小人。不过算算时间,已经二十来年了,这个人贩子即使还在世估计也是老汉了吧,可能早就金盆洗手了。生活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就在常雨泽在张锋的家乡感慨万千时,无意之间,一件案中案又牵扯出了张锋,暴露出他一段不光彩的历史,让常雨泽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估这个小人。

9-43打拐3

这是一起陈年老案,十多年前,太和县城关镇有一对年轻夫妻陈先生陈太太,他们有一双儿女,儿子五岁多,女儿两岁多。这对夫妻在街上做小五金生意,生意不大收益却不错。他们的生活美满幸福。

恶运突然降临,小男孩跟妈妈上街时,不小心被人拐走了,当地已经接连发生几起儿童失踪案。儿子被拐,这对年轻夫妻痛不欲生,除了报案让警方寻找儿子外,他们也主动寻找,报纸网络等打了许多寻人广告,周边主要车站都张贴了寻子启示,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打听儿子的下落。只要听说有儿子的信息,全国各地,他们夫妻立即就跑去确认,结果换来的只是一次次的失望和伤心。幸而他们夫妻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多少能安慰他们痛苦的心灵,但是寻回儿子仍然是他们夫妻此生最大的心愿。

七八年过去了,他们丢失的儿子算算也有十二三岁了。这天,他们夫妻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说他是寻子网的志愿者,看到了他们的寻子信息,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他找到了他们丢失的儿子,希望他们夫妻确认一下。

这几年来,这对夫妻接到类似电话已经不下几百个,每次都是被骗,这次他们只是抱着权当一试的态度来接触,结果发现对方描述的情形与他们失踪的儿子非常相似,就决定跟对方认真谈谈,希望能亲眼确认是不是他们失踪的儿子。

当然,对方在跟他们夫妻谈话中,会根据进程借口各种理由要求他们夫妻拿出一些费用。他们夫妻都一一满足了对方的要求,他们这些年一直坚持做五金生意,挣了不少钱,不在乎花这点小钱。

最终,这对夫妻看到了他们失踪七八年的“儿子”,这是一个瘦小的少年,衣着破烂,模样可怜可巴。这个少年一看见他们夫妻,立即扑上去,抱住他们,放声痛哭,叫他们爸爸妈妈。

这个少年哭诉说他被人拐卖到了江苏农村,虽然养父母待他很好,但是他一直想念亲生爸妈,一有机会就跑出来寻找爸妈,他还利用网络来寻找爸妈。费尽千辛万苦,老天爷有眼,终于让他找到了亲生爸妈。

七八年过去了,小孩子的模样变化很大,虽然这个少年与他们夫妻心目中的儿子形像有些差距,但是这个少年对儿时的回忆与他们夫妻的记忆非常相似。思念儿子甚切的陈太太当即就认定这个少年就是她丢失已久的儿子。


第305部分(2/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