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邪恶的催眠师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目录 下一页(8/15)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99xs.win/71041/1.html

进入催眠状态。

间接法是借助“催眠药”如对面墙上发亮的灯光,或单调深沉的“拍节器”。一般催眠治疗多采用间接法。令病人凝视或倾听催眠物,同时治疗者给予言语暗示,用单调、低沉、肯定、柔和的言语反复暗示,病人愈来愈疲倦、眼皮紧了、变重了、睁不开了……,随即暗示其上肢、下肢、全身都松弛无力了,病人随治疗者的暗示而进入催眠状态。催眠状态的深度一般分为三:轻度、中度和深度。

轻度催眠状态:病人闭眼、躯体肌r处于松弛状态,眼睑发僵,思维活动减少,不能按治疗者的暗示行动,如睁眼,只能扬动眉毛,有时出现自动活动,事后病人诉说他未睡着,周围一切都听到,都知道,就是不能也不想睁眼,只感觉全身沉重、舒适。

中度催眠状态:病人瞌睡加深,皮肤感觉迟钝,痛阈值提高,顺从。事后病人说他开始突然睡着了,后来又醒了,问他:治疗者跟他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病人只能记起催眠初期治疗者的言语和行动。

深度催眠状态:病人的感觉明显减退,对针刺不起反应,事后完全不能记忆起他在催眠中的言行,而实际上病人完全按照治疗者的指示回答和行动,故又称梦行。

催眠诱导与受暗示x

催眠诱导(ey)为特征的一个系统程序。它会引起人们被动的放松,反应x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诱导催眠的技术有多种,通常是催眠者不断反复地用轻声告诉被试他感到了疲倦、发困和朦胧欲睡,并且清楚地描述应该发生的身体感觉,如你的两臂在下坠,脚在发热,眼皮变得沉重,抬不起来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被试就逐渐地接受影响进入了催眠状态。

大量研究结果指出人们对催眠的受暗示x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1/10的人对催眠诱导g本没有反应,在另—一极端最容易接受催眠的人也只有1/10。

每个人对催眠的反应x是一种稳定的可测量的特质,可以通过各种特定的量表进行测查,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errd,1e,至于受暗示x的实质,过去人们曾认为那属于一种人格特质,与易受吸引和表象清晰有关,但研究表明二者的相关很低。

再考虑其他方面,发现对催眠的受暗示x与一个人的态度和期望密切联系,凡对催眠持积极态度,相信催眠的可能x,同时又对该催眠者表示信赖时,他就容易很好地配合接受,暗示并取得成功。这也与我国在宗教信仰上常用的一句谚语“心诚则灵”正相符合。

斯坦福催眠感受x量表

暗示的活动通过标准

(1)姿势改变(你弯下身去!)不须强迫就自动弯下身去?

(2)闭上眼睛(你的眼皮越来越沉重!)不须强迫就自动闭上眼睛

(3)手向下垂(你的左手垂下去!)在10秒钟内左手垂下6英寸

(4)手臂定位(你的右臂无法移动!)在10秒钟内右手举不到1英寸

(5)手指并拢(你的手指无法分开!)在10秒钟内手指无法张开

(6)手臂僵硬(你的左臂开始僵硬!)在10秒钟内手臂弯曲少于2英寸

(7)两手合拢(你的两手相向合拢!)在10秒钟内两手合拢6英寸之内

(8)口语抑制(你说不出自己的姓名!)在10秒钟内无法说出自己的姓名

(9)幻觉现象(你眼前有遗迹一只苍蝇!)被试挥手试图将之赶走

(10)眼睛失控(你无法支配你的眼睛!)在10秒钟内睁不开眼睛

(11)醒后暗示(醒后请坐另一把椅子!)醒后表现出移动的反应

(12)失忆测验(醒后你将忘记这一切!)所能记忆的催眠中项目少于三个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有些被试在催眠状态下,甚至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以至有些医生曾用它代替麻醉药物,但其效果显然不如止痛药品。

2.感觉扭曲和幻觉

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他不仅是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听到声音或看到形象,有时还可以依照指导语将电视机看成方纸盒,或将臭味闻成香味。湱b.?櫕嗇

3.解除抑制

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是受到抑制的,人们不可能让被试去、做。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g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如当众脱衣、对别人施暴等。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催眠者的暗示不仅指导着被试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从而造成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完全缺失。

催眠相关理论

催眠从江湖魔术发展到科学研究的对象,曾经有多种理论对其实质做出解释。但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下面介绍其中影响最大的两种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r)对催眠的一种非常浒的看法是将它与睡眠相联系,认为它是转变了的意识的另一种特殊状态。然而脑电波研究发现催眠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与清醒状态下的完全相同,对此不予支持。

于是巴伯尔(ts,1986)等人提出了角色扮演理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过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并且指出,是被试对角色的期望和情景因素


序言(8/15),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